当前位置:千优问>生活百科>如何把握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

如何把握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

2024-01-03 02:28:45 编辑:lily 浏览量:547

如何把握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

如何把握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

1.以人类历史和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为主线,注重历史人物的代表性及其与历史发展进程的阶段性相结合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涌现过无数的历史人物。从纵向看,有远古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姿配社会主义社会等不同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人物;从地域上看,既有一个民族、一个区域或一个国家历史发展中的代表人物,也有历史人物汇中的中国与外国之别;从横向上看,在同一社会形态的发展过程中,还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的代表人物。这就使得在历史人物领域呈现出各种各样、纷繁复杂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把握历史人物的典型性、代表性和时段性与空间分布,就成为人物遴选的两把重要的标尺。 所谓典型性、代表性,是指一个历史时代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他们或者是一个历史时代、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象征,或者是对历史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为了实现所选历史人物的典型性、代表性,同时考虑到选择对象纵跨千年,横贯中外,我们首先参照通常的历史分期进行基本的分段和历史定位,在此基础上对历史人物进行了六个方面的简明归类,形成《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这个总的学习专题之下的六个小专题,即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东西方的先哲、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亚洲觉醒”的先驱、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科学家。在这六个方面或者说是六个小专题的基础上再行反复比较和精心遴选,从而形成现在《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模块中所看到的内容,即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如秦始皇、唐太宗、康熙;东西方的先哲如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人物如克伦蠢册顷威尔、华盛顿、拿破仑,“亚洲觉醒”的先驱如孙中山、甘地、凯末尔,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杰出的科学家如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牛顿、爱因斯坦。所选人物既有政治家、军事家,也有思想家、科学家。 上述所遴选的历史人物从其所代表的某一个方面而言,其典型性和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他们不仅代表着一个时代,对其同时代的社会发展进程产生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也有力地影响了后来历史的发展方向。如在古代中国,秦始皇所建立的大一统的秦帝国,无论从制度创设还是版图规划,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影响之深远是极其巨大的——废分封、立郡县、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乃至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等措施,影响中国社会发展两千多年,作为这一制度的奠基者和创始者——秦始皇,是我们在学习和探究古代中国历史时无论如何都不能绕开的人物。又如华盛顿,领导美国独立战争,荣膺美利坚合众国第一任总统,在美国开国史上的每一件重大事件无不与之有关,因此他又被美国人誉为“国父”、“开国元勋”等,而他所参与领导开创的美国民主制度和立国原则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后来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更是既远且巨,同时,华盛顿的人格魅力也让后人凭生无限的景慕之情。再如土耳其“国父”凯末尔历史进入20世纪后,随着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如何走上现代化道路是这些地区众多国家面临的首要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第一步必须争取民族独立,建立民族国家;第二步则是进行全面的改革,推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从总体上看,当时大多数国家的民族民主运动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胜利,土耳其则在凯末尔的领导下,经过民族革命战争,取得了民族独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了世俗化改革,建立了共和国,在较大程度上完成了从传带陆统农业国家向现代工业国家的转变,开始走上现代化道路,因此,土耳其凯末尔革命成为开创落后国家的现代化模式方面的一个代表性事件。课标在坚持重要性和代表性的原则上,在人物的具体遴选上也有所侧重——中国历史方面的人物占到了大约百分之四十五左右,外国方面的人物约占百分之六十五。这与《历史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和课标中的中外内容结构比例是基本一致的,体现了了解中国国情与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并重的思路。与此同时,为了尽可能地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从历史的角度进一步培养学生崇尚科学、崇尚真理的科学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我们还注重遴选了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方面的历史人物。在中国史方面有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世界史方面有牛顿、爱因斯坦。如果单单从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力而言,中外之间的科学家确不能等量齐观,但就历史人物的代表性与时段性分布来看,他们又各具特色。总之,要对历史人物进行评说,既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在实际的学习中也必须应避免这种做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注重历史人物的精心遴选,因此,把握历史人物的典型性、代表性及其时段方面的分布就成为一个重要的原则。 2.注重学习的过程与评价历史人物方法的把握,避免面面俱到由于历史知识所具有的无限的包容性和延伸性的特点,我们绝不可能达到去了解历史上所有的人物,而只能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作为典型和示范,通过对他们的活动的了解、剖析,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使学生真切感受历史人物与时代的关系,认识历史人物身上所发散出的时代特征,进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判断力。这种学习更多的是追求一种过程而不是简单的结果,这种过程既是一个感受历史、理解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并与之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也是站在一个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历史人物的活动和作为的过程,因此在涉及对重要历史人物的评价方面,应尽量避免出现向学生灌输那种唯一的、武断的结论。从确定历史人物评说模块的立意而言,决不是想通过这一模块而穷尽全部的历史人物,使学生成为一个“人物辞典”,也不仅仅是让学生对所学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个人生活等,事无巨细统统掌握,而是在于通过对有限的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的学习、探究过程,进行基本的方法训练和能力培养,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地评价历史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确立积极进取、求实、创新的人生态度。 3.注重与必修课程的衔接与深化,避免同一水平上的简单重复高中历史课程开设选修内容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一般而言,它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开设的课程,可供学生选择学习的内容更为丰富,层次性更形明显,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关注。但是,正由于它是建立在必修课程基础之上的内容,如何处理与把握同必修课程内容的关系就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对此,我们的原则是,既要注重与必修课程的衔接,关注学生在学完历史必修课程内容之后所达到的认知水平与课程改革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做到必修与选修内容的平稳过渡和顺畅连接;又要注重选修课程在内容、方法等方面的适度深化,力求避免同一水平上的简单重复或内容过于艰深和复杂。具体而言,本模块对历史人物的遴选,参考了以往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初中历史课程标准、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必修课程等教学文件中的内容,在遵循历史人物的代表性及其与历史时段分布相结合的原则基础上,尽量避免增加全新的历史人物信息,以减低教师在接受课标内容方面的难度;而所增加者,主要为历史人物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分析、重要活动介绍、与重大历史事件间的互动关系探讨、历史影响与功过得失剖析、对历史人物进评价的各种看法和观点介绍等内容,从而使学生在了解历史人物主要活动的过程中,正确理解历史人物与其所处时代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科学评价历史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既是对必修课程中的学习内容的适当延伸,也是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模块的一大特色。二)对本模块学习目标的说明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的最后一段文字,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个维度对本模块的学习目标作了具体规定。 第一,对于本模块的知识目标,相关的内容标准中都通过行为动词的形式,如“简述”、“列举”、 “了解”、“讲述”、“概述”、“评述”等,作了具体描述和规定。这些描述和规定都是针对具体的历史人物及其活动而言的。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历史人物是最具活力、最能引起后人兴味的内容,这不仅是因为任何重大历史事件、历史活动都离不开各类人等的参与,更因为这些人都是有血有肉的生物,他们的性格特点、思维模式、行为风格乃至生活习性等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及其结果,成为人们研究、思索、评品的重点。历史人物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分布状况就决定了历史人物的层次性和多元化,而每一个历史人物所秉具的时代特点和个体特性又决定了其在总体上就凸显出丰富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因此,就具体的知识目标而言,课程标准中的每一条主项和谓项之间并不是套用固定的格式,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要求——课标基本上是结合各个历史人物的活动特点或某一重要侧面来提出的知识目标要求。一般来讲,课标内容的表述形式是:对历史人物的知识目标与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运用等能力要求紧密衔接,前面是知识目标,紧接而来的是具体的能力目标的要求。如对于历史人物孔子的学习要求是“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对于华盛顿,是“概述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和建国初期的主要活动,评价其历史贡献”。在这里,课标将孔子定位于思想家和文化先哲,了解其生平、主要的思想和政治主张就是课标的题中应有之意,如果没有对有关孔子基本情况的了解,也就无法探究历史上的孔子与孔子在中国历史上被尊崇、其思想被不断衍射、传演的历史,无法探究孔子在中国和世界思想文化史上的影响。同样,华盛顿主要的和突出的贡献在于其领导美国独立战争和就任开国总统期间的作为,换言之,是美国独立战争和建国前后的历史风暴塑造了华盛顿这样的伟人,如果对相关的历史史实一无所知,进行所谓的人物评价也就成了缘木求鱼之举。这里自然也就涉及到能力与知识、技能、技巧之间的关系问题。知识是历史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载体,离开了知识,历史教育就成了无米之炊,各种各样的教育目标如能力、态度、情感人格就无法达成;而知识的获取并不是学习的唯一目标和终极目标,学习知识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再现、再认及运用这些知识,即运用已经知道的知识、方法去重现并进一步获得知识、技能,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与能力之间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正如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克鲁捷茨基所说:“应当强调能力同知识、技能、技巧的紧密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一方面,能力依赖于知识、技能和技巧——能力是在获得知识、技能和技巧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知识、技能、技巧依赖于能力——获得知识、技能和技巧的过程与其他条件(例如教学的质量)一起也依赖于学生的个体心理特点。有能力才有可能较快地、较容易地、较巩固地和较深刻地掌握相应的知识、技巧、技能。”知识与能力的紧密关联与交叉,就要求我们在讨论历史学习目标时必须避免割裂两者的关系,这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第二,课标同时提出了正确认识历史人物与所处时代的关系及科学评价历史人物方面的能力要求。这就是“通过学习,认识历史人物所进行的各项重大活动既受到历史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又与其个人的主观因素密切相关;掌握科学评价历史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把历史人物置于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具体分析,尤其要关注个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认识历史人物与所处时代的关系问题实质上也就是如何正确看待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及其关系问题。必然性实际是历史发展的一般趋势和规律性的体现,历史的必然性总是要通过历史的偶然性表现出来。正如恩格斯分析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时所指出的:“这里我们就来谈谈所谓伟大人物问题。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除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表是会出现的,——或好或坏,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总是会出现的。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岛人做了被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但是,假如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么他的角色是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的。这点可以由下面的事实来证明,即每当需要有这样一个人的时候,他就会出现:如恺撒、奥古斯都、克伦威尔等等。”反过来,偶然性作为必然性的补充,对历史必然性的实现又起着加速或者延缓的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言:“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在历史上,一个伟大人物的能力、个性和行为模式直接影响着事件的外在特征、有力推动事件的发展进程的事例屡见不鲜。而在科学史上,某个个人的创新性发现对人类社会所起的推动作用,同样也是不胜枚举,如牛顿、爱因斯坦等。强调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问题,实际上还包含着对历史人物的价值评判标准。历史的发展是极其复杂多变的,它有高歌猛进的进步时代,也有回波逆折的黑暗时期。科学地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就是看其是否顺应历史进步的潮流,体现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为满足这种趋势而担负起发起和促起实现的责任。同时,在这一评价体系中,还应科学区分主流与支流、政治活动与个人生活方面的差别,避免出现以偏盖全、以个人道德标准代替历史进步标准的认识偏差。这实际上构成了历史思维、历史意识培养的重要内容。 第三,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问题。实际上,这同知识与能力的关系问题一样,历史教育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贯穿于整个历史学习的过程之中的内容,脱离了知识与能力的内容,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就成了空中楼阁,而在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中,没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收获,历史教育也就是一个失败的教育。我们正处于一个知识增长方式的转型时代,知识形态已从积累式的增长转到批判式的增长,从以命题为中心转道以问题为中心,从一个纯粹的理性过程转到一个诉诸于学习者整个心灵生活的过程。这种“诉诸于学习者整个心灵生活的过程”也就是情感的体验、培养和熏陶的过程。因此,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该获得更多的人生经验和人生智慧,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社会生存环境的能力,确立积极进取、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人生态度。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中华文明以源源流长、连绵不绝而著称。在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过程中,秦朝大一统国家的创建、盛唐气象和“康乾盛世”是中华文明承继、繁盛的关键阶段。这三个鼎盛时期的形成与出现,尽管有着诸多的社会历史原因,但秦始皇、唐太宗、康熙三位历史人物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是无可否认的。在他们身上,浓聚着彼时彼地的时代特性,他们以自己的才能、智谋和决断有力促进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进程,成为古代中国历史上的时代性代表人物。 评价古代中国历史人物,首先需要了解其一生中最主要的活动,把握其政治活动的主体脉络,注意观察其超出他的前代人之处以及对后来历史的影响,以此来揭示这个历史人物一生政治活动的规律,直至对他做出客观恰当的评价。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兼并六国,结束了长期的割据局面,建立起东至大海、西至青藏高原、南至岭南、北抵河套、阴山、辽东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创建了包括皇帝制度、郡县制度和官僚制度在内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早期模式,对以后历代封建王朝产生了深远影响。除了制度上的创建,秦始皇还派兵北伐匈奴,移民实边,修筑万里长城;经略西南,开筑“五尺道”;尊崇法家,焚书坑儒;严格军队调动和兵役制度,等等。秦始皇为了适应这种大一统国家的需要所进行的制度创建及其实施的严刑峻法,成为后人臧否的焦点。与秦始皇相比,唐太宗则是另一类历史人物的典型。他于隋末大群雄并起的动乱之际,促使其父李渊起兵,采取各种较为妥善的政策,顺应国家统一的历史主潮,成为唐帝国的真正创建者,其雄才大略初步展露。即位之后,唐太宗通过各项政策,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从而促使经济复苏乃至繁荣,同时,唐太宗用兵突厥,重开丝路,安抚边疆各族,完善科举制度等,都成为令后人津津乐道的“贞观之治”的重要内容,从而为唐朝的“开元盛世”及其国力走向强盛奠定了坚实的经济、政治基础。而其纳谏和用人方面的突出优点,特别是其清醒的反思能力和自我批评精神,更成为古代封建君王的楷模和典范。 康乾时期是古代中国社会“最后的辉煌”。康熙在位的60年间,平定三藩,统一台湾;平定准葛尔部,统一回部;加强对西藏的管理;遏制沙俄的扩张,有力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在探讨上述历史人物活动的特点和历史影响时,要充分注意创造民主、活泼、和谐的探讨氛围,要使这种探讨由原先的封闭走向开放,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鼓励学生大胆地独立自主地开展人物探究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要注意指导学生结合客观物质生活生产条件来把握社会变革的特点,把握历史人物与时代的关系,与中华文明发展、嬗变的关系,以及历史人物重大活动的本质特性性;要通过对不同史料的对比分析,指导学生学会科学地运用史料,力避空泛、片面、主观和机械的人云亦云的所谓“历史分析”,从而达到科学、全面、客观地探究和评价历史人物的目的。

标签:评价,把握,人物